目录
学科建设
高擎新时代精神火炬 引领艺术教育繁荣发展郭线庐;4-8
深入推进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机制的转型与提升姜恰翔;9-11
艺术季:高等专业美术院校研究生教育的“非典型性”实践12-15
前进中的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学科16-18
锐意进取 砥砺前行——发展中的西安美术学院设计学科19-21
立足传统 关注当下——西安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学位授权点掠影21-24文艺思想
艺术类高校党委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实践路径孙杰;谭寒;25-28
以习近平文艺思想引领高等艺术院校教育实践陈潮光;吴爱邦;29-32
文化自信视域中的习近平文艺思想研究赵万东;33-37创作探索
综合材料绘画的过去、现在与将来胡伟;38-48创作探索_第二届全国(宁波)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西安巡展作品选登
《春》徐里;49
《山水》丁杰;49
《黄山云雾》胡伟;49
《神圣山水——昆仑雄姿》丁方;50
《尘封——时空的世界(2)》王书杰;50
《2016-14》冯斌;50
《日出》李耀林;50
《两层空间》杨劲松;51
《土陶家族》宋克;51
《红荷湿地》之一张元;51
《都市沧桑》胡明哲;51
《天边的云彩No.28-2》唐承华;52
《冰川》朱尽晖;52
《烟火》刘庆和;52
《黑白横竖山》肖谷;53
《碧空无际》刘万鸣;53
《鸡冠花》杜华;53
《山迹云象No.46》谌宏微;54
《地标——红运》宋学智;54
《黄山》颜鸿;54
《水墨裂变1-3-5》岳海波;54
《断文》汤志义;55
《瀚海之交》李兆天;55
《空境》杨洋;55
《卡夫卡式的哲思Ⅳ》魏惠东;55
《天趣》黄申发;56
《新丝路》李青;56
《玉米花》焦野;56
《永恒的足迹》王建树;57
《千秋·骨》郭志刚;57
《逝去的巴米扬大佛》李阳;57
《妒美》郭茜;57
《奇缘》李朝晖;58
《物语系列》刘沛;58
《我的冬天》张乐;58
《昨日阳光灿烂》杨洋;58
《舞台记忆》董亚娟;58
《网球场》岳龙;59
《还乡拾遗之遗落的宅院no.2》董文通;59
《麦芒之二十》59
《飞机与麦穗》孙锦谊;59
《距离》录洁囡;59人文遗产
溪山卧游——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藏历代山水画展60-65学术论丛
造境再议贺荣敏;66-69
由“似”而“真”——晋唐山水画流变的内在趋向性考察王陶峰;70-74
萧云从山水画艺术风格及其对日本的影响奚林元;74-76
新中国山水画时空表现中的速效填充现象耿杉;77-80
对长安画派“写生”传统的再认识仝朝晖;80-85
丁云鹏尚奇人物画风探析孟宪伟;86-89
现代主义美术在1950至1970年代的调适——杨秋人的油画艺术及时代意义赖荣幸;90-94
解读“信”在维米尔作品中的寓意齐彬;95-97
浅析中国传统服饰与身份标识李晰;98-100
关于色彩在雕塑表现语言中传承与拓展的思考陈晓春;100-103
“启门”图再认识——以宋代巴蜀地区墓葬石刻材料为中心考察孙垂丽;顾莹;104-106
大荔县阿寿药王庙会面花文化特征探究张潇娟;107-109
《文会图》茶事探析常雷;110-113
贡布里希的文化史观陈璐瑶;113-115
基于互联网视角下的乡村手艺生产研究葛田田;116-118院校空间
由“冷暖互补色”开启对色彩的认知赵玲;印琦;119-121
关于当代艺术家工作坊教学的思考孙思扬;122-125设计平台
试论耀州窑瓷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与应用程甘霖;单海澜;125-127
乡村景观整合设计研究——以丹阳市鸾集翔村为例李晓;黄秋妍;128-131
中国陕南地区乡土建筑的有机更新华承军;132-134
田园综合体建设背景下的关中民宿设计——以渭南市大荔县长安屯村“宅七”为例李喆;135-137
审美转型——新艺术运动时期的家具设计在当下的启示刘亚国;138-140
视障儿童玩具设计刍议袁崇雯;140-143
卷首语本刊编辑部;1
《百年沧桑》薛堃;2
《渐行渐远》薛堃;2
征稿启事144
《光影戏》贾未名;145
《春雷》张之光;146